2000年,我毕业于艺术设计专业,而后直接进入家装业,从助理做起。那时,我整天起早贪黑,拉客户、上门量房、画图纸、下工地在而后的十几年中,家装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潘多拉的魔盒逐渐打开了。十几年前,家装业还不成熟,我最大的苦恼是建材品种少,一些创意无法实施;现在则相反,建材多得数不清,却很少有设计师专心搞设计。在十几年中,我从小公司不停地跳到大公司,转战大江南北,一路风光也一路迷失,最后走进了死胡同。
刚入行时我只知道认真做设计、管工地。但进入大公司后,一系列的洗脑让我改变了单纯的想法。当时有前辈教导我:“想签单,先让面积缩水,然后在合同中注明:按实际施工面积结算。”这样,本来10万的合同就变成了6万,毕竟业主们贪便宜。我亲眼看见同事把一个本分的小业主搞得欲哭无泪:装了一半,资金用尽,结算、停工,真的很可怜后来我变得懒于量房,卷尺一拉就走人,反正要“据实”结算。
多年来,我们被建材商培养出了“吃拿卡要的习惯建材商在设计师的“下游”,他们用返点及贿赂(即金钱和美女)对付我们。返点是25%打底,45%不算高,60%也常见(现在很多城市比较规范,一般在10%左右)。家装业这么“良性”地发展了几年,设计师成了高利润、高消费的代名词。那时流行一个词叫“包养”,设计师想要什么建材商就给什么:名车、豪宅、现金你敢拿,人家就敢给。但在而后的一年内,你的建材推荐单子要“包”在对方的头上,这就是“包养”。还有一个词叫“吃喝闪,比如某建材商来请我们吃饭,我们一群人甩开腮帮子塞,塞完后嘴抹去洗澡,洗完澡就闪人。要单子?再来几个回合再考虑。
为了谈更多的客户,我们签单后都很少去工地。所谓“首席设计师”基本都是“签单王”。很快的,我也成了“首席。反正业主都有虚荣心,都希望自己家是“大师”的原创。一个绘图员或毕业一年的小屁孩,工地都没去过几次,也敢说“我是首席设计师,设计费120元不打折”。后来,“签单不收设计费”和“免费量房”成了风气,赚不到主材返点必然亏本。无奈之下,不下工地成了“天理”。签一个算一个,广集粮少消耗。至于设计,有个套路:多做常规造型,少做异型和弧线。这样工人容易施工,也很少出岔子。
最后,我变得“自由”了。我在装修公司中把路走绝了,该去、不该去的公司都去过,没法再跳槽了。我只得单干,但人脉资源半年就消化完了,而后开始空仓。几个朋友商量开个人工作室,但越谈实施的细节越觉得寸步难行,谈多了也就没激情了。
回头看看,我最快乐的是刚入行时。热衷设计真诚对待客户,不仅得到了尊重,还得到了回头客。而后过上了“天天有酒喝,夜夜有澡洗,单单发小财”的美好生活。再而后就回到了原点。家装公司是什么?建材商是什么?到底是谁养了我?将来谁养我?如何持续赚钱?30岁后无路可走时,才知道什么是康庄大道。今天喝得有点多,发了一些感慨。作为过来人,给后来人一些建议吧。
如果你想从事家装业,有三类公司可供选择:
1.低端公司:他们最不喜欢招搞设计的设计师,他们只欢迎菜鸟口号是“不会设计没关系,签了单自然你就会设计了”。
2.中端公司:很多业主不太需要设计,贪便宜且容易被广告忽悠。有的公司专门吃这盘菜。由于是批量供应,质量大多也过得去。3.高端公司:真正想搞设计的设计师会去高端公司,或开个人工作室。设计费一般是一平方米100元以上,而且基本不砍价。在这里,业主如果砍价等于在说自己没品味,然后会被推到中低端公司去受忽悠。
如果你是业主,也给你一些建议:
1.找设计师不要看名气,不要相信广告、合同、各种优惠、各种承诺、所谓的“首席”因为在家装的博弈中,业主永远是弱者。如果没钱但有时间,可以找个设计师,但只做设计方案。和设计师约好去几次工地,然后自己找施工队,自己买建材。如果想试探某个设计师,可以给他500元作为上门量房、画图纸的费用。让他出几个平面方案,每个方案都提出优缺点。发现设计师不好也不算吃亏,500元验证一个设计师是值得的。
2.买建材别相信广告。广告打多了,三流货也会变为一线品牌。团购大都是扯蛋,要么是低端的三无产品跑量,要么是一场侃价秀,要么是清仓盘库存。
3.一般来说,每平米1000元是最低档的装修(多为出租房),2000元是低档装修,3000元是中档装修,5000元是高档装修,5000元以上是豪华装修。一般百姓的装修为300元。如果预算为每平米2000元、不追求个性化、对材料和施工质量不太挑剔,最好选套餐装修,这样的装修公司很容易找。应选其中最便宜的套餐,但他们会引诱你升级套餐,你最好拒绝。答应升级就不会再便宜,而且会失去选择权,不值得。